9.3 OpenCL实现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本节,我们将了解一下如何在GPU上实现直方图构建。首先实现实现了一个常规内核,该内核代码基于串行和OpenMP版本的算法。然后,再来对GPU实现进行优化,这里使用的优化策略为:合并访问和局部内存。
根据清单9.2中的OpenMP实现,我们可以实现一个最简单OpenCL版本,也就是将循环迭代拆开,让每个工作项完成一个标识符的归属计算。
不过,OpenMP实现中,我们遇到了条件竞争的问题,这里工作项需要对在全局内存上的直方图进行更新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在OpenCL中我们依旧使用原子操作。下面的OpenCL内核就是我们的实现。我们暂且称这段代码为GPU1:
代码清单9.3 内核GPU1,直方图基线内核
注意清单9.3中,第37行的原子加操作,使用的自由序进行。我们选择这个内存序的原因是,更新操作比较简单,并不需要对内存访问顺序进行严格要求。详细内容可回顾第7章中的相关章节。
例子中对于数据的访问不存在跨距,所以工作项可以在GPU执行单指令多数据命令(SIMD)。并且SURF描述符和集群质心矢量都具有64个连续数据。再来看看清单9.3中的第24行,并且注意描述符访问的方式。对于给定的GPU硬件来说,第24行对于内存的访问是否高效呢?
假设有4个并行的工作项,其全局索引分别是0到3。在GPU执行最内部的循环时,这个四个工作项所访问的数据间具有很大的跨距——在这个版本的内核代码中,数据跨距为n_features。假设我们现在在处理质心0(j=0),并且正在处理质心0与特征0(k=0)之间的距离。那么工作项分别访问的数据为:descriptors[0]、descriptors[64]、descriptors[128]、descriptors[192]。那么计算下一个特征时就要访问descriptors[1]、descriptors[65]、descriptors[129]、descriptors[193],以此类推。
第8章中我们介绍了对于连续数据的合并访问方式,该方式只向内存系统发出更少的请求,以高效的方式获取相应的数据。不过,跨距访问方式需要产生多个访存请求,从而导致性能下降。这种带有跨距的访存方式是无法进行合并访问的。
为了通过使用合并访问的方式提升内存带宽的利用率,我们需要调整数据在descriptors存放的顺序。可以通过一种常用的矩阵操作来完成——转置,如图9.3所示。转置过程中,矩阵的行列坐标互换。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简单的内核来完成这项工作。
图9.3 将描述符中的数据进行转置,以便进行合并访问
图9.4 对一维数组进行转置。
一维数组的转置如图9.4所示。转置后,descriptors[0]、descriptors[64]、descriptors[128]、descriptors[192]就是连续的。并且内核内部可以进行合并访问,只需要一个访存请求,即可直接将4个连续的数据取出。
代码清单9.4 使用内存合并访问的内核——GPU2
清单9.4中的第24行,现在使用的是k * n_descriptors + desc_id,可与清单9.3进行对比。当k和n_descriptors具有相同的值时,所有工作项就挨个对数据进行计算,不同工作项可以通过唯一标识符对数据进行访问(desc_id)。我们之前举了4个工作组的例子,在k=0时,就只需要访问descriptors[0]、descriptors[1]、descriptors[2]和descriptors[3]即可。当k=1时,则需要访问descriptors[64]、descriptors[65]、descriptors[66]和descriptors[67]。这样的访存方式是最理想的,并且在GPU上进行合并访问可以高效的对内存系统进行操作。
当SURF算法生成特征之后,描述符的长度固定为64维,这时使用向量float4可以对应用进行提速。在CPU上,对于其扩展流媒体SIMD指令来说,能够获得较高的吞吐量。同样的方式也适用于GPU(比如,AMD Radeon 6xxx 系列),在GPU上使用向量化方式的计算也能带来相应的性能收益。AMD和NVIDIA的新型GPU都不会显式的执行向量指令,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向量的方式也会提升内存系统的使用效率。
向量化可以推广到一些可扩展的数据类型,比如:向量、矩阵和高维数组。这里的例子中,我们将数组中的元素由编程者显式的放入float4类型中。下面的代码就向量化所要进行的一些操作。
为了将向量化应用到我们的算法中,我们在这里更新一下内核实现(代码清单9.5),称这个内核为GPU3。
代码清单9.5 使用向量化的内核代码——GPU3
下面是代码清单9.4中,访问descriptors和centroids的代码片段:
从上面的片段可以看出,要对这个内存进行多次的访问。有没有可能将这段内存放置到OpenCL特定的内存空间中,以提升性能呢?
这里访问centroids的位置可以使用工作项的索引进行表示。常量内存非常适合以这种方式进行访问,下节中我们将介绍如何将centroids放入常量内存。当前版本中,重点放在对descriptors访存的优化。当使用工作项索引对descriptors数据进行访存时,因为其存在访存跨度的原因,所以不是很适合放入常量内存中。那么这个数组能放入到局部内存中吗?
GPU上的局部内存是一段具有高带宽、低延迟的内存区域,其可以将数据共享给工作组内每一个工作项。GPU上有专用的局部内存,访问局部内存的速度通常要比全局内存快很多。同样,与全局内存访问不同,访问局部内存通常都不需要合并访问,就算是在局部内存上产生了内存访问冲突,其性能也要优于全局内存。不过,局部内存的大小有限——在AMD Radeon HD 7970 GPU上每个计算单元只有64KB大小的局部内存,所以能分配给一个每个工作组的只有32KB。若是为每个工作组分配一个很大的内存,则会限制GPU上执行线程的数量。对于GPU来说,减少线程就意味着不能很好的掩盖访存延迟,同样也会让计算资源闲置。
最初,数据放到局部内存上似乎并不是最好的选择,因为局部内存能在工作项间共享数据,不过对于descriptors来说没有数据是需要共享的。不过,对于很多GPU,局部内存具有一些额外的优势。首先,局部内存与本地数据存(LDS)相对应,其比L1缓存大4倍。其次再说缓存命中,LDS内存访存的延迟也要比L1缓存低很多。为了充分复用,数据放在LDS将会带来比放在L1缓存上更好的性能,因为LDS的延迟很小,即使是高频度访问也能轻松应对。这里所要权衡的是局部内存使用的多少与执行工作组数量,换句话说就是更多的使用执行单元还是内存系统。优化策略的权衡,需要根据不同的架构特点决定。代码清单9.6展示了,descriptors使用局部内存的内核代码。
代码清单9.6 将descriptor数据存放在局部内存中的内核——GPU4
访问descriptor时,n_descriptors和desc_id对于所有工作项来说都是固定的。索引值都是基于k变化的。因此,每个工作项都能访问到desctiptor中的n_feature个元素(64)。GPU上L1缓存的大小非常小,每次缓存访问丢失都会给访问全局内存的过程带来更多冗余的开销。
将secriptors放入LDS将需要64x4=256字节。一个波面阵中有64个工作项,每个波面阵就需要是用16KB的LDS空间用来缓存desctiptor。当有64KB的LDS空间时,就能在每个计算单元上运行4个波面阵(每个波面阵只有一个工作项)。在HD 7970上,每个计算单元由4个SIMD单元组成,这样的话每个SIMD单元就只能处理一个波面阵,SIMD单元之间的延迟掩盖就没有了。为了获取最佳性能,我们需要在低延迟访问和减少并行化中进行权衡。
第4章中我们讨论过卷积操作,并且在第7章介绍过内存模型,常量内存所放置的数据可以让所有工作项同时访问。通常放置在常量内存中的数据有卷积的内核和一些常量数据。直方图的例子中,每个质心的描述符就是固定的数据。访问centroids时,地址要根据两层循环的索引进行计算得出,并非按照工作项索引。因此,所有工作项都要进行一定的计算才能产生所要访问的地址。
GPU常量内存通常会映射到一块较为特殊的缓存硬件上,其大小是固定的。所以,将centroids放置到常量内存中时,需要考虑其数据的大小。本例中Radeon HD 7970,其常量内存大小为64KB。本例中每个特征的质心数据有256字节。因此,我们最多只能同时将256个质心放置到常量内存中。
相信会有读者对映射到常量内存上数据的性能有疑问。如果所有工作项同时访问同一个地址,以非合并访问的方式下,是否对常量内存只产生一个访问请求?大多数现代GPU上,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“是”:只产生一个访问请求。不过,与LDS上的descriptors类似,将centroids放置在常量内存上也会带来性能收益。首先,使用常量内存会减小GPU上L1缓存的压力。GPU上的L1缓存比较小,现在将一块64KB的空间移除L1缓存,将其他数据放置在这里,从而会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。其次,GPU常量内存的访存延迟也要比通用L1缓存低很多。当我们的数据不是那么多的时候,我们可以考虑将其放置在常量内存中,这将带来很好的性能收益。
将centroids数组映射到常量内存的方式很简单,只需要将__global
改成__constant
即可。具体代码见代码清单9.7。
代码清单9.7 将质心数据放置在常量内存中——GPU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