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1 简介OpenCL

本章就来介绍一下OpenCL,使用OpenCL可以让我们的程序内部并发的执行。编程者们只要熟悉C和C++,上手OpenCL几乎就不是什么难事。我们先从OpenCL的标准说起。

3.1.1 OpenCL标准

OpenCL最初由苹果公司(Apple)提出(其他合作公司有AMD,IBM,Qualcomm(高通),Intel和NVIDIA),之后交由非盈利组织Khronos维护。最初的1.0版标准,由Khronos在2008年发布。OpenCL 1.0定义了主机端的接口,以及使用C语言作为OpenCL内核书写的语言,内核就是在不同的异构设备上并行处理数据的单位。之后的几年,发布了OpenCL 1.1和OpenCL 1.2,新标准为OpenCL增加了很多特性,比如:提高与OpenGL的互动性,补充了很多图像格式,同步事件,设备划分等特性。2013年11月,Khronos组织正式发布了OpenCL 2.0标准。为OpenCL添加了更多的新特性,比如:共享虚拟内存、内核嵌套并行和通用地址空间。这些更加高级的功能会让并行开发变得越来越简单,并且提高了OpenCL应用执行的效率。

开源编程标准设计者也要面对很多的挑战,为了形成一套通用的编程标准,要对一些要求进行一定的取舍。Khronos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,其设计的API都能很好的兼容不同的架构,并且能让硬件发挥其最大的性能。只要正确的遵循编程标准,那么一套程序几乎不用做什么修改,就可以从一个硬件平台,移植到另一个硬件平台上。供应商和设备分离的编程模型给OpenCL带来了极佳的可移植性,使其能充分发挥不同平台的加速能力。

执行在OpenCL设备上的代码,与执行在CPU上的不同,其使用OpenCL C进行书写。OpenCl C遵循更加严格的C99标准,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扩展,使其能在各种异构设备上以数据并行的方式执行。新标准中OpenCL C编程实现了C11标准中的原子操作(其子集)和同步操作。因为OpenCL API本身是C API,那么第三方就将其绑定到很多语言上,比如:Java,C++,Python和.NET。除此之外,很多主流库(线性代数和机器视觉)都集成了OpenCL,为的就是在异构平台上获得实质性的性能提升。

3.1.2 OpenCL标准

OpenCL标准分为四部分,每一部分都用“模型”来定义。这里先简单的介绍一下,之后的章节中会进行详细的介绍:

平台模型:指定一个host处理器,用于任务的调度。以及一个或多个device处理器,用于执行OpenCL任务(OpenCL C Kernel)。这里将硬件抽象成了对应的设备(host或device)。

执行模型:定义了OpenCL在host上运行的环境应该如何配置,以及host如何指定设备执行某项工作。这里就包括host运行的环境,host-device交互的机制,以及配置内核时使用到的并发模型。并发模型定义了如何将算法分解成OpenCL工作项和工作组。

内核编程模型:定义了并发模型如何映射到实际物理硬件。

内存模型:定义了内存对象的类型,并且抽象了内存层次,这样内核就不用了解其使用内存的实际架构。其也包括内存排序的要求,并且选择性支持host和device的共享虚拟内存。

通常情况下,OpenCL实现的执行平台包括一个x86 CPU主处理器,和一个GPU设备作为加速器。主处理器会将内核放置在GPU上运行,并且发出指令让GPU按照某个特定的并行方式进行执行。内核使用到的内存数据都由编程者依据层级内存模型分配或开辟。运行时和驱动层会将抽象的内存区域映射到物理内存层面。最后,由GPU开辟硬件线程来对内核进行执行,并且将每个线程映射到对应的硬件单元上。这些模型的细节将会在之后进行详细的讨论。

本章开始介绍OpenCL模型,包括OpenCL的API和相关的模型。介绍完API之后,我们将会使用矢量相加的例子让大家更好地对OpenCL编程进行了解。矢量相加的源码会在3.6节的末尾给出。我们将会使用OpenCL C++ API对矢量相加进行实现,并对CUDA编程和OpenCL编程进行比较。

Last updated